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绿色农业 > 正文内容

中国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壶关县案例分析

2018-03-20 17:01

中国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壶关县案例分析

  张天佑  魏双兵

  

  一、开头话  太行奇迹

  中国是世界上传统农耕文明国家之一。上世纪70年代,当西方国家“白色农业”(化肥、农药、地膜)泛滥之时,他们很羡慕中国。在我国,特别是从东北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兴修水利、推进设施农业有限的同时,积极推广有机旱作农业耕作方法,改善制约农业发展主要因素—干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是继抗旱抓水就得搞工程治理和“以粮为纲、单纯抓粮”错误做法之后一项投资少,治理面积大,适应当地经济条件和地势地貌比较成功的方法。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就是一个典型范例,闻名海内外的有机旱作农业典型—晋庄村就产生中这里。

  壶关县位于太行山南段、山西省东南部,面积1013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地处石灰岩山区、地下水欠缺,没有湖泊河流,海拔落差1200—380米,无霜期140天,平均(年)气温8.9℃,全县30多万亩耕地,仅有900亩水浇地。上世纪七十年代,东水西调未经县域之时,人畜吃水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全靠自然降雨,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干石山区。

  在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壶关人靠勤劳朴素,聪明才智,科学思维,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应用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发展农林牧副生产,养育全县20多万人口并且支援国家建设。如今林茂粮丰,绿意浓浓,一派繁荣景象。

  被媒体称为“我国北方旱腰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的壶关县晋庄村,自1964年以来,坚持运用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农业连年稳产高产。主要农作物谷子,1964年——1983年,亩产达500斤以上(原基二、三百斤),其中12年亩产达到800—1000斤以上,种植面积保持在400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调整种植结构后,全村仍保持年200亩谷子种植面积,2015年以来,在晋庄谷子,“昔日红遍全国尽人皆知,今日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口号鼓舞下,2017年,全村200亩谷子,克服了春播三次大雨冲刷和收获前雨涝等困难,谷子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到475公斤,最高地块达到600公斤,创造了太行奇迹。

  二、有机旱作农业的概念

  为了使大家对有机旱作农业概念有个初步了解,下面简要说说,“什么叫有机旱作农业?”“为什么要提倡有机旱作农业”、“有机旱作农业范围及耕作方法”。

  近一二百年来,现代工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一个绿色充满生机的地球环境,却被各种污染物搞的满目疮痍。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三大兴奋剂带来土壤板结、环境污染,使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的土壤、食物告急。出现了人类呼唤绿色农业的怒吼!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针对农业面临的困境、农业界和农业研究者提出了对农业批判的反思,以有机农业为先导,陆续提出了“生态农业”“生物农业”“再生农业”“持久农业”等思路,围绕水土保持,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防止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关系农业能否持久发展的课题,并开展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研究,向重返有机农业的反思。对我国农业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什么叫有机旱作农业

  有机旱作农业又称旱农栽培,是农业上的一种耕作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在半干旱地区(即年降水量在255—762毫米称半干旱地区;若在254毫米以下,没有灌溉就不能从事种植业的称干旱区),通过水土保持、增施有机肥料、种地养地相结合、改革耕作制度,选用优种和科学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在雨量不足的条件下,不用灌溉,使农作物生长良好的科学栽培方法。有机旱作是和单纯靠大量施用化肥、靠灌溉耕作栽培法相对而言的。是农业生产上两种不同的耕作制度。有机旱作在我市89%以上是旱地条件下,更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什么要提倡有机旱作

  有机旱作农业是总结历史经验,根据我市实际确定的战略决策,是客观实际的反映。我市十年九旱,雨量稀少,旱灾频繁,特别是春旱更为严重。多少年来的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工程措施,解决农作物大面积用水问题是不可能的,单纯靠化肥去提高产量的路子也走不通。只有选择有机、低耗、高效的旱作道路与设施农业相结合,才是我市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市有悠久的旱作历史,经验十分丰富。特别是像壶关县晋庄,平顺县西沟,羊井底等一大批旱作农业高产稳产单位,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看清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前景。过去的历史和1977年—1982年连续五年干旱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重视和采取积极的措施,就可以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夺取农业丰收。所以,积极提倡有机旱作农业,本着一年庄稼两年闹的精神,抓好伏雨秋用,秋雨春用,耙耢保墒,增施农家肥,选用抗旱品种和精耕细作一套科学管理方法,保证苗全苗壮,农业增产潜在力是很大的。

  (三)有机旱作范围及耕作方法

  有机旱作农业,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的农业系统工程。因此首先必须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可能性相适应,采用正确的耕作制度、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从旱作农业抗旱的实质出发,做好农田基本建设,山坡上植树种草,修边垒岸,闸峪坊,加厚活土层,使水、肥、土不出地,这是旱作核心。其次是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在可能的条件下,除增施大量的有机肥料外,实行秸秆还田,间作一季豆科作物或种植绿肥,高温季节割蒿压肥等,不仅能够高产,而且可以增强抗旱能力。第三是因地制宜多种抗旱作物、抗旱优良品种和推广抗旱栽培技术,比如伏雨秋用、秋耕壮垡、地面塑料薄膜覆盖,多中耕、深中耕、高培土以及根据土壤类型和背阳坡调整作物布局,节省旱地用水等等,特别是科学利用降雨规律和作物生长规律。总之,有机旱作农业内容广泛,群众中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认真总结经验,把传统的耕作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市农业向现代化前进的新路子。

  三、有机旱作农业壶关案例分析

  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有机旱作农业是建立在大环境基础上的一项耕作技术。只有大环境,如绿化荒山秃岭,建成绿色水库,才能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水土不流失,平田整地才能成为会蓄水土的载体。近年来,干旱、冰雹比往年减少很多,都与大环境改变相关。壶关县在这方面是做的很好的,得到国家多部门认可。

  建国以来,县领导带领群众治山治水,推广晋庄旱作农业技术,挖旱池打旱井,修水库,东水西调,大搞秸秆、地膜覆盖,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相结合,苦干实干,终于有了今天的壶关,全国绿色名县。又呈现壶林新生机。今年8月份,我跟随“壶关县旱作农业技术培训会”150人参加团路过西川底时,就看到有一条大红标语是说“壶林”的,说明人们没有忘记,仍在想往。也没有忘记苦难时期,更没有忘记树雄心立壮志,改变壶关贫困面貌。

  (一)壶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

  ①远古时期的壶关,《潞州志》曰“壶林”,以其山形似壶,汉曾于此设关,县因名壶关。又以其林木茂盛,故名壶林云。“壶林”,对于今天的人们已成为一个遥远美好向往的历史。

  ②历经千百年斗转星移,沧桑巨变,经历了朝代更替、战乱、灾荒……,到1945年壶关解放,已是一把满目疮痍,难觅绿色的一把“干壶”。“金木水火土”可说五行具缺。土,全县1013平方公里总面积中,山坡地占到70.2%,有25%的地是岩石裸露不毛之地;水缺,县志曰“掘地三千尺犹不及泉”,人畜吃水全靠旱井、旱池,“点水如油”,一瓢水要经洗碗和煤泥、喂猪鸡充分利用。1955年,县政府,一个叫三年的马夫一天要赶骡车从长治县贾掌拉二车水,机关干部清早洗脸只限一人一瓢……。还有缺林。到1978年,天然林残存5万余亩,40年人工造林2.8万亩,林木覆盖率只有7%。水土流失,洪水遍布,泥石流成灾,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80%以上。

  又五龙山为例,60年代,荒山秃岭,为改变面貌,县党政机关干部曾在这里打坑、放炮、填土种苹果树,成活率极低。

  在境内的石子河,1958年建成的杜家河水库,鱼虾满库,但是,1972年,冲刷下来的泥石流达150万方,使这个设计五十年的水库,提前20年报废,石子河如是,陶清河也没有幸免。大家都知道以抗日烈士命名的“绍良”村,即现在的东汉、西汉、原来是一个村,由于洪水冲刷变成了一条涸河,宽1000多米,深30多米。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③现在的壶关。经过对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科技兴农,引深晋庄旱作农业技术,使壶关县实现了全县版图优化的农林牧副游各业生态布局,五龙山变了,变成森林公园,东山变了,昔日劳模村南平头坞村变成农家乐旅游点了……河蛟沟变了,变成红火的4A级旅游点,一切在变,一切都在变。正如群众所说,如今的壶关,山上青松盖帽,山间果林缠腰,山下良田万顷,山沟刺槐涌涛,贫困面貌改变,人民初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目前,全县独特的生态小气候形成,小泉小水开始涌现,小雨不流河、中雨流清河、大雨不塌坡。一些珍稀动、植物物种出现。1998年全县粮食首次突破一亿斤大关,近年来又三次突破历史水平。壶关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500佳提名奖”。

  (二)晋庄经验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上世纪60年代初,经过三年困难时期,北京县委书记以上参加的有七千人大会召开后,中央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领导,调精兵强将充实农业第一线。

  1963年,从山西毛纺厂书记岗位调任壶关县政府任县长的牛怀保(壶关修善人)第一任选点、定点、蹲点晋庄。召开老农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努力提高粮食产量。总结推广了老农闫扎根1951年老坟凹三亩谷子,平均亩产700斤的经验,大搞秋耕壮垡,选用优种、适时播种、精细管理,1964年,全大队谷子大丰收,亩产达到500多斤。从此,晋庄成为县委、政府历届领导(书记或县长)蹲点村。后任县委书记张王成(河北井陉人)、县长魏世清(高平人)相继到任蹲点晋庄。时任晋庄镇书记李宽如(东井岭乡大井村人)和侯姣水(石坡乡盘马池村人)与省地县农业、科技、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同农民相结合,历经七年实践,1971年,全大队400亩谷子,亩产达千斤,晋庄谷子种植经验基本成型。

  农民从以往被催耕催种,取得了种植作物的自主权。后任领导县委书记张国泰(阳城人)、张维庆(雁北人)、聂庆保……一任接着一任干,使晋庄经验发展成为稳定型。晋庄旱作实质被认可,科技专家把它归纳为,以纳水保水为中心,将梯田平整为载体,实施秋耕壮垡(施农家肥)纳水、三墒整地(耙耢保墒、镇压提墒、浅犁塌墒)保水、选用优良抗旱品种省水、适时播种赶(雨)水、清垅中耕节约水、头伏搂地蓄“油水”等措施,最大限度提高水分利用率,使作物生长规律与自然降水规律相吻合,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多年实践证明,在水源缺乏,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有机旱作是一条成功的道路,得到国家认可。一九七二年五月五日《人民日报》第4版刊登了晋庄大队“给谷子摘掉低产帽”的经验。

  一九七二年九月十日到十九日,全国谷子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晋东南地区召开,与会二百多名人员参观了壶关晋庄、平顺、晋城等高产单位。全国谷子现场会后,县晋庄接待站(负责人县委办)陆续接待了来自全国二十八省市(区)的参观团,人数达17000余人。

  一九七三年四月,“北方抗旱科学技术讨论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召开。大会发言介绍了壶关县推广晋庄经验。

  一九七三年十月由张天佑所撰写的《晋庄大队谷子丰产经验》、一九七六年《谷子》分别由北京农业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前者还翻印1500册,作为全省培训会教材。

  一九七四年,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作撰写的《千斤谷》科教片文学本,通过了报省鉴定。同年,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了《晋庄谷子夺高产》纪录片。

  一九七八年“晋庄旱地谷子高产栽培技术”和长农10号谷子优种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填补了上党地区史上没有国家科技成果的空白。晋东南地区科委副主任王世豪和谷子所专家王殿嬴出席大会并领奖。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八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头条播发了当天《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载署名文章“壶关县晋庄大队运用有机旱作技术农业连年稳产高产   中央领导同志认为这项技术在我国北方具有普遍意义要大力推广”全文。《人民日报》在“今日首都报纸”上刊登了此文的大小标题。

  多年来,壶关县、晋东南地区推广晋庄谷子高产技术课题组曾获山西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二等奖。

  一九八三年六月,“全国农村适用技术成果交流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地区派代表张天佑参加,展出“晋庄旱作农业技术”并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

  一九八三年,全国旱作农业会议在甘肃召开,晋东南地区农业局长王福水代表参会并介绍了经验,全文刊在《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4年第一期。

  一九九三年二月一日,山西省标准局将“旱地谷子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以DB1400B5001—93作为地方标准发布。综上所述,晋庄农耕文化已成为一项宝贵的历史资料,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应用。

  晋庆谷子高产的基本经验主要有六条:

  1、深耕蓄墒,伏雨春用。谷子的前茬作物一般是玉米地,当地七、八、九三个月的降雨量约点全年的三分之二,深中耕培土,既可保证前茬作物高产,所蓄降水也可保证来年春用。俗话说:“伏天搂地一碗油”。

  2、秋耕壮垡,三墒整地。秋收后进行秋耕结合施肥。春季搞好三墒整地。即耢耙保墒最好是下一次雨耢耙一次,特别是早春顶凌耙地保住返浆水;浅犁塌墒,播前浅犁,结合施一次肥;镇压提墒,指缺墒的状况下,播前镇压和播后砘压。

  3、掌握规律,适时播种。根据谷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自然气候规律,通过适时播种,使谷子生长需求和自然降雨、气温、日照相结合。通过多年试验、实践,晋庄村最佳播种期为“立夏”前后,(即5月20日左右),谷子出苗需8—9天,出苗到拔节需要39天左右,这样谷子苗期生长在春、夏旱季,控上促下有利于蹲苗。拔节抽穗期约36天,正好处在“大暑、小暑,淹死老鼠”的雨季高峰,躲过了“卡脖旱”,正好的拖泥莠谷穗,灌浆期正好雨季过去,天高去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白天干物质积累多,夜间消耗少,有利于上饱籽。国庆节左右收获,也不怕霜冻。

  4、增施肥料,培肥地力。以有机肥为主,有机、无机(磷肥、氮肥)结合,基肥与追肥并用,培养和提高地力。这是晋庄高产的物质基础。秋耕结合施肥,不仅使肥料与土壤紧密融合,而且可避免春季风大风多土壤水分的损失。

  5、选用优种,处理种子。为防治谷子病虫害播前要对种子进行三洗一闷一拌处理。

  6、合理密植,科学管理。谷子前、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主要是播后三砘,一是随耧砘,二是下种4—5天后清垅砘,三是谷子一心一叶(马耳朵)时“压青砘”。控上促下,早间苗,谷拔寸。中后期主要“细清垅”(第一次在二次中耕和施肥前拔病虫株、弱苗等,二次在培土前),深中耕,巧用水、细管理、高培土等。亩留苗根据地力而定,一般2—2.5万株。

  壶关县通过总结历史教训,推广晋庄经验,引深旱作农业技术向纵深发展,波击植树造林,瓜果蔬菜等产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收。

  旱作农业第一次升华

  干旱矸石山造林成功。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水土保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旱作农业的基础。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经过总结历史经验,从典型的案例中得到了启示。认识到水是一条龙,先从头上行,治水先得治山。如何做到绿化山坡,保持水土,达到土不下山,水不出沟,特别是啃下阳坡绿化这块硬骨头,摆在了壶关人的面前。盖家川村副队长王五全想“晋庄人能在干石山区创造谷子亩产超千斤,难道就不能把干石山阳坡栽活树长上草码?”经过多年摸索,从失败中找原因,从成功中找经验,终于创造出阳坡育苗阳坡栽,阴坡育苗阴坡栽,就地育苗就地栽,一季育苗,三季栽的干石山油松栽培新技术,攻克了阳坡造林不能成活的千古难题。30余年来,全县累计绿化荒山10.5万亩,植树10亿棵,森林覆盖达到51.6%。1984年10月,林业部在壶关召开了14个省市区参加的太行山区县级林业规划现场会,壶关县被认为“中国绿色名县”“国家园林县城”等,王五全多次被评为省、国家授予林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昔日壶关:飞沙走石,岩石裸露,水土流失,草木不生;今日壶关:郁郁葱葱,绿意满眼,林茂粮丰,绿色名县。

  旱作农业第二次升华

  壶关旱地西红柿品牌响华夏,壶关旱地西红柿已获国家地理标志。壶关面对严重干旱,兴林业、打旱井、修水库、精耕细作解决干旱问题,但是条件所限,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跨流域、东水西调,由海拔380米的下游调水1200米才基本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但是农村各业仍需靠自然降雨解决,水地仅点0.3%,全县不足900亩。

  上世纪末,全县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菜蓝子仍然是土豆、萝卜、大白菜“老三样”。县北部乡村,辛村、集店等村个别农户,受晋庄经验和边邻县麦茬西红柿的的启发,开始在庭院里种植了西红柿,并掌握了育种、栽培、管理技术。一些种植较多的户,种的多吃不了,就骑着自行车到长治卖;乌集头村一些大胆的农户把部分承包地也种植了旱地西红柿,产量多了,由自行车卖改为“130”,乘早到长治大街小巷销售,收入颇丰,很受市民欢迎。乌集头村人想:能不能把西红柿引种到大片旱地里?学习晋庄雨热同步,成熟在秋季,合理选择种植期,2001年,他们在大田里进行了尝试,他们运用旱作农业原理,前一年秋耕壮垡春季拉水开穴栽植,使西红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与当地自然降水规律相吻合,获得了增产增收。2010年—2015年是旱地西红柿发展盛期,目前,旱地西红柿已经发展到10个乡镇170个村,种植专业协会、合作社167个,20000多个家庭种植,种植面积约30000亩,总收入3.9亿元。2016年壶关旱地西红柿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各种精美包装、老熟西红柿浆、仓储都很时尚,商品畅销北京、太原、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

  旱作农业第三次升华

  生态旅游叫响全球。伴随着旱作农业县、生态经济县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地人来壶关旅游观光越来越多,本地人也坐不住了。1991年,县政府作出《关于建设生态示范区的决定》,2000年,县党政、农业、林业等部门,多次组织徒步对太行山大峡谷考察、聘请农业、林业、国土、旅游业等专家,编制了《太行山大峡谷旅游规划》,目前,太行山大峡谷已成为4A国家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际攀岩基地、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位于县城北太行欢乐谷(仿威尼斯乐园)也已开始接待游客。今年,全县1—8月,接待游客63.3万人,门票收入950万元,社会总收入14242万元,已成为山西旅游品牌。

  目前,全县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顺口溜说“山上青松盖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良田万顷,山沟刺槐涌涛。”独特小气候形成。土不下山,水不出沟,小泉小水开始流出,一些珍稀动、植物物种出现。1998年全县粮食突破一亿斤大关,近三年又连续三次突破历史水平,生态环境彻底改变,壶关县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500佳提名奖”。

  (三)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决不放松旱作农业推广

  201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农委针对近年来“晋庄经验已经过时了”“现在谷子种的少了,用不上了”等错误认识,提出了“晋庄经验,昔日红遍全国尽人皆知,今日重振雄风再他辉煌”的号召,要正确认识,大力推广。壶关县积极响应,密切配合,总结了多年来晋庄旱作全面升华,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典型事例,并于今年8月25日由副县长李立堂、郭红亮主持,省谷子所领导参加,召开了有部分乡镇领导各农业种植大户等参加的150人“壶关县旱作农业技术培训会”,现场参观了晋庄谷子、绍良旱地西红柿栽培及小山南防雹网西红柿种植,以及东关壁庄河沟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老西红柿浆精装品及路过五龙山绿化点、杜家河水库等点,进一步提高了对晋庄旱作农业的全面正确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布局,大家决心,为绿色壶关、摆脱贫困,建成经济强县而努力。

  

  

  干旱是在一定地区内近地面生态系统水分不足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地。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季变化非常显著,空间分布也很不均匀,干旱的发生频率很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水255—726毫米)是最易发生的地区,但湿润区和半湿润区也很难避免干旱的危害。它不但使农作物、树木、牧草生长不良,甚至绝收,还可以使江河湖泊水减少,给人类造成灾难。

  中国旱作农业的范围。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华北、西北及豫北、苏北、皖北、云贵藏南等地,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人口大国,“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实施旱作农业,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作物稳产优质高产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的指示,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使有机旱作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为全国同类地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有机旱作农业看山西,山西有机旱作看长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长治认真总结推广两庄经验(壶关县晋庄、屯留县王公庄)初步摸索出实施有机旱作农业的步骤和作法。

  一、总结历史经验,坚定走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道路。

  文献表明,华夏农耕文明始太行,上党农耕文化甲天下。“华夏农耕文明启事太行”,传承华北、湖广、云贵、海南、(台湾500万人信)等。这是2016年2月23日—24日,在北京召开的“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讨论会”形成的共识。国家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许嘉珞、山西省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参加了会议。

  上党是炎帝从事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心地,民间有许多广泛的流传的尝百草、教农耕的故事。2017年11月28日,为期两天的全国炎黄文化论坛暨第五届中部六省(湖北、湖南、河北、安徽、山西、江西)炎黄文化论坛在长治市长子县召开,百余名学者齐聚丹朱,敬宇追远、展开学术交流和讨论,长治市老顶山炎帝手捧谷穗石塑像,修建中的太焦铁路神农隧道都镌刻着历史的记忆。进一步提高了上党农耕文明的内涵。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据2011年统计,全市360534.28公顷耕地中,旱地面积占面积322870.22公顷,占89.6%,水地面积很少,水浇地面积67320公顷,占18.067%。年降雨量约在650毫米左右,(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规律是冬春雨雪稀少,雨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60%,春季干旱较多。地貌是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地块破碎。另外,水资源不足,分布也不均,较富水区和富水区不足10%,地高水低,以发展灌溉不利。水资源不足更为突出,扩大水浇地面积困难较大。相对而言,实施保护性耕作法,采取得当的提高耕地质量,纳雨保墒措施,多数年份可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林茂粮丰,达到增产的目的。

  长治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确实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正如一九八二年十月十四日,中央农业部有机旱作农业考察团的教授专家们所说:“晋东南地区有机旱作农业搞得很好,在我们所考察过的甘肃、宁夏、山西、陕西四省五个地区中,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晋东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长治一是年降雨量较多。年降水量为650毫米左右,八十年代统计,比全省其他地(市)都多。从卫星遥感测定,85%以上的耕地可实行有机旱作农业。二是土层深厚,吞吐、持水能力强。两米生物层内年可蓄水550—600毫米左右“天然小水库”。三是相对而言人多地少,对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系列实施,需投入较多的物化劳动有利。四是煤炭资源丰实,有机肥源广阔。秸秆还田、割蒿沤肥、三圈一坑物化管理等资源丰富。五是典型突出,经验丰富。“两庄”经验就是典型代表。

  长治运用有机旱作农业半个世纪以来,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传承祖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同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走有机旱作农业之路,七十年代初步成型;八十年代初确定为长治地区农业发展必经之路;九十年代市人民政府又提出加快有机旱作农业步伐,促进粮食稳产多产的(1995年9月17日长治市日报二版)部署。2017年6月,习近平主席视察山西指示精神,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创全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名牌,更加鼓舞了全省人民为之而努力。

  二、科学指导。建立完善有机旱作农业综合配套技术体系。要求系统地一环扣一环的抓下去。

  第一、水是一条龙,先从山上行。大力治山治水,保护国土,改善自然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认真推广壶关荒山绿化经验,植林种草。“干旱不能只怪老天爷,主要是几千年,几百年人为破坏”“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率和程度有所缓解和绿化荒山,植林种草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要大种干鲜果树、中药材、野生资源(如醋柳)土特产等。

  第二、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设水平梯田、提高蓄水保肥能力。上党大部分是黄土母质、土层深厚,吞吐、持水能力强。两米生物层内年可蓄水550—600毫米,是天然的小水库。水平梯田是三保田(水、土、肥)的载体,必须认真抓好。

  第三、建立配套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在谷子栽培方面,晋庄已有成套的技术,山西省标准局已发布公告,其他方面也要进一步地完善起来。

  第四、用地养地结合,建立科学的施肥制度。要广开肥源,物化管理对农家肥三圈一坑管理,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过腹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扩大豆科作物、绿肥作物种植面积试验田。粮草轮作制。据测定,一亩蚕豆,可固N26.7斤,相当于130斤硫酸铵。一亩大豆可固N20斤,相当于100斤硫酸铵。要科学施肥、测土配方施肥,逐步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

  第五、调整作物布局,选育抗旱作物和优良品种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主要措施。同时要不断试验、示范、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如晋庄,60年代前后谷子的主要品种是金棒锤,70、80年代为长农1号、长农10号,90年代为长农18号、24号。

  三、精心管理,把旱作农业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首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学习贯彻省政府实施意见和2018年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做好当地的规划布局,认真抓好落实。

  第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不断总结经验,多种模式,探索发展多种途径。

  第三、抓好智力投资,普及科技知识,同时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建设一支有能力的科技专业队伍。

  第四、加强领导,多部门配合、项目层签订承包合同,定期检查公布,通力协作,完整发挥政府行为。这也是壶关的一条经验。

  第五、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做有机旱作农业的日臻完善,更加完整化、现代化、科学化,为创造全国特色名牌而努力。

  (作者张天佑系长治市科委退休干部、副研究员)

  通讯:长治市政府南大院322信箱

  手机:13834292250

  (作者魏双兵系壶关县农委农技推广站)

  通讯:壶关县农业委员会西城路18号

  手机:13835560146

 

长治市农业农村局主办  联系电话:0355-3033077
晋ICP备05005523号 网站标识码:1404000039 晋公网安备 14040202000145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