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带动型
此模式特点是农业生产条件好,优质小杂粮、设施蔬菜、绿色食用菌等农业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能够借助县域经济整体品牌的优势,将零散的农业资源整合成高效的农业资本,实现了农业生产上的跨越发展。
典型代表:长子县西汉村、武乡县五村、壶关县刘寨村等。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打造循环发展样板
----长子县石哲镇西汉村
西汉村位于长子县城西10公里处,全村1300人,党员52名,村民代表26人,耕地2400多亩,人均纯收入达11600元。村南有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站,东有吕岭线贯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加快产业调整,打造新型农村经济。2009年以来,依托大地公司、绿野公司、蕙泽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发展优势,设施农业不断壮大,全村现有日光大棚近340座,基本实现了“户均一座棚”的目标,年生产蔬菜、水果等约800万斤,产值1500万元,形成一村,带动一片。2016年,在实施蔬菜品种改良的基础上,上马了100万棒花菇种植基地,年实现纯收入100万元左右。2017年被确定为全县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依托该村的种、养、沼产业,上连秸秆综合利用、肉牛养殖,下延设施蔬菜种植,形成了秸秆+养殖+沼气+沼渣(沼液)有机肥+绿色有机种植的区域闭合循环模式。
发展绿色农业,构建产业循环链条。2015年,西汉村支、村两委充分调研,积极寻求探索循环农业及新能源发展项目,成功与 “绿野新能源”公司合作,利用晋西牧业副产品和当地秸秆资源拓展沼气项目,加快了“气化西汉”建设步伐。2017年初建成沼气发酵罐1400立方,完成全村入户通气,实现做饭用气全覆盖。今年绿野公司又建成沼气发酵罐5500立方,实现日产沼气7000立方。按照全市农村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安排部署和《长子县2018年冬季清洁取暖实施方案》要求,投资400余万元实施沼气清洁取暖工程,今年西汉村居民将全部实现沼气炊事和取暖。

立足农业产业 实现脱贫致富
----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
刘寨村地处偏僻,条件落后,原来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山区贫困村。全村260户720人,贫困人口119户250人。该村到县城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群众却要绕道近20公里,出村路最宽处不足1.5米。2011年,村委班子换届上任时,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全村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在2016年实现了整村脱贫,人增收入达到5100元。
几年间,刘寨村通过“村集体经济+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成立了新天地、新世纪两个专业合作社,发展设施蔬菜、旱地蔬菜和小杂粮种植。村里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10栋,春秋式蔬菜大棚88栋,观光大棚10座,并配套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性工程。经营过程中,村委按“大棚所有权归村集体,使用权归合作社,收益权归村集体”的思路,按“六统一”流程(统一建设、统一育苗、统一销售、统一培训、统一贷款、统一管理),由合作社集中管理,能人大户技术带动指导,优先贫困户承包,无承包能力的优先到大棚务工。同时还发展了旱地蔬菜300多亩,无公害小杂粮250多亩。新增就业岗位300余个,直接带动100余户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实现了户均1亩旱地蔬菜,1户贫困户一座蔬菜大棚,户均1名打工者。2018年,仅大棚蔬菜种植一项收入就达到300万元,产品直供上海等城市的大型超市,并改变了周边村500多户农民的种植结构,提高了农业资源整合利用效率,形成了区域经济。建成小杂粮加工厂、醋厂、豆腐坊、酒坊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已逐步形成蔬菜、花卉、小杂粮等多产业种植、采集、加工、贮藏、销售与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还建成规模化养羊场、养牛场和一座100KW光伏发电站,形成产业多元化,并达到市场销售和网上销售同步进行的目标,实现了“传统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特色化

打造田园经济 发展乡村旅游
----武乡县故县乡五村
故县乡五村地处浊漳河北岸,距武乡县城12公里,是个移民村。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村容村貌整洁,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主要是养猪场和水果采摘园区。
五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围绕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针、政策,以产业融合为突破点,抓住武乡全域旅游的空白点,通过社会各方支持,全体村民奋力拼搏,采用了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建设了年出栏生猪3000头的养猪场,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同时,该村积极规划建设发展“五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分为4个板块推进,致力于打造全国艺术院校学生摄影、绘画采风、培训之地,依托浊漳河岸建设集装箱旅游禾田小镇,新建农家小院,结合百亩采摘园,打造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水果采摘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示范项目,五村的这一新型发展模式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盘活了乡村闲置资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农民可以充分参与和受益,是一个可循环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更是当代乡村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