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农委:
据气象部门预报,24—26日,我市将出现强降雨伴随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局部地区将出现暴雨。此次强对流天气将可能对春播农作物、小麦和设施农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各级农业部门要提高认识,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应对工作,把极端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当前我市农业生产正处于关键时期,春播已近尾声,小麦处于拔节孕穗期。各级农业部门要强化责任,及时做好农事活动安排,防范强降雨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各级农业部门要紧急行动起来,主要负责人要亲自部署、亲自安排、亲自督查落实。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分片包点,及时深入到危险区域、关键部位,到村到户、到田、到棚(大棚)进行隐患排查和技术指导。推广行之有效的抗灾技术措施,指导农民做好田间管理。降水过后,及时组织农业干部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实地了解灾情,制定科学的抗灾措施,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做好防灾减灾
1、抓好大田农作物管理。在强降雨来临前,加强田边水沟清淤,疏通沟渠;强降雨时,及时排水;对已有积水的地块雨后要抓紧清“三沟”,做到墒沟、围沟、腰沟三沟配套,以防涝渍的发生。对倒伏的农作物要人工扶起,清洗叶片淤泥,促进恢复生长。强降雨天气后易发生涝渍,农作物长势较弱,应及时增施速效肥料,适量增施磷、钾、钙肥,补足地力,促进苗情转化。并加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力度,确保灾后没有大的病虫害发生。切实加强对粮棉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田间管理的技术指导,推广应用抗灾技术,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抓好蔬菜管理。在强降雨天气来临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检查田间各类生产设施,及时加固大棚、日光温室,做好沟渠疏通与清理。一是大田蔬菜。对易造成内涝的田块,及时抢收可上市的蔬菜;对受淹严重的蔬菜可采取短期遮阴,松土,促进蔬菜恢复生长;暴雨过后要立即疏通渠道,排除积水,内涝地块尽快抽水避免长时间受淹,并适当培高畦面,降低菜田水位,以促根系生长。二是设施蔬菜。应在最短时间内疏通沟渠、尽快排干菜田积水,降低水位,防治作物根系渍水时间过长凋萎死亡;及时通风换气,清除病株、病叶,降低田间湿度和减少病源,预防病害流行蔓延;植株恢复生机后,及时喷施一次叶面肥或追施速效肥,并进行中耕、松土、培土等,促使作物恢复生长。对已成灾绝收的地块和大棚,及时补种适当品种,力争减产不减收。
3、抓好小麦田管。目前,小麦正值拔节孕穗期,也是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组织农技人员对小麦苗情进行调查摸底,主抓小麦培育壮苗、促弱苗转壮苗等工作,雨后及时追肥。要切实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织群众开展“一喷三防”工作,扩大实施范围,提高喷防效果。
三、雨后趁墒补种补栽
5月份以来,我市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春播进度受到影响,少数地块因旱无法下种、出苗困难。各县市区充分利用降雨过程墒情改善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保证春播作物面积落实和播种质量,为全年粮食生产奠定基础。对前期因旱无法下种和播种后出苗不全的地块进行补种、补栽,选择生育期短的玉米、马铃薯、谷子、荞麦等作物和蔬菜作物,力争把前期干旱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加强肥水管理,做到以密补迟、以肥补迟、以管补迟,提高改种补种的产量和效益。同时,进一步强化玉米等主要秋季作物的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以丰补晚。
四、部门协调合作
各级农业部门要派专家、农技人员深入一线了解农情,制定技术方案,根据农作物受灾程度、生育进程,认真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咨询、专题讲座、农业实用技术展示等服务,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农机、水利、气象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要密切关注气象动态,要及时了解和通报灾害情况,加强信息收集报送工作,确保信息上报及时、快捷、准确。
五、加强应急值守
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要加强应急值守,落实好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过程,及时处置突发事件,防范异常气候引发灾害,确保信息和数据及时、准确,做好农作物特别是设施蔬菜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013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