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光阴循序而来的万物,正乘着微风热情生长,这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宜的时节。在故县镇17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片区,机手刘勇乐正驾驶着播种机正来回穿梭,按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2”新型高效轮作的要求,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
刘勇乐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现有37台(套)农机具,其中拖拉机12台,收割机7台,秸秆打捆机2台,其他配套农机具16套。一天可完成700亩左右的种植量。
刘勇乐所说的公司是沁县同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去年由故县镇党委的牵头,全镇2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成立的集体经济发展平台,通过公司化运作、市场化经营、多元化拓展,形成了全镇一盘棋、抱团兴产业的良好局面,推动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新突破。
公司化运作 一个拳头“说话”
故县镇位于沁县西南25公里处,总面积247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1.6万人,是沁县人口最多的乡镇之一。受地形和历史影响,这里的老百姓全靠在土地上发展种养业增收,虽然各村都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但依然存在着资源有限、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如何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让“弱村”共享发展成果?敢为人先的故县人决意“闯出新路”。
在镇党委的大力推动下,同川公司应运而生,充分发挥“强村带动、合作互联、抱团发展”的作用,走集体引领下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通过村与村抱团、户与户联合,有效规避集体资金、资产流失和零散经营不可持续等风险,实现了产业培育、集体增收和群众增收的“三统一”,合力蹚出了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子。
公司内设农服事业部、农产事业部、农旅事业部,主要从事土地托管、农资销售、农产品收储、加工、农旅开发等业务,各部门负责人由相关村党支部书记兼任。通过盘活各方资源,打破原有单打独斗局面,推动全镇资源、资产、资金的再整合、再利用,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最大化。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形成固定资产730万元,实现营收410万元。
市场化经营 一个项目“出彩”
同川公司成立后,第一单大买卖就是土地托管。
故县镇地下无资源,地上无工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最广泛的要素是土地。该镇瞄准未来谁来种地的时代之问,创新开展土地托管。同川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化现代农业公司、农户共同组成土地托管联合体。同川公司负责组织农机具,统一作业;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组织农户,签订土地托管协议,根据托管面积、托管环节赚取居间服务费;中化公司负责提供耕、种、管、收等全程技术指导及粮食收储业务;农户可选择全托管、半托管等多种套餐,将土地托管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能享受相关政策补贴。一年来,公司托管土地7万亩次,争取托管补贴资金120万元,公司营业额410万元,盈利80万元。同川公司引领效应初步显现,也因此被评为“山西省农业生产托管示范服务主体”。
在托管本镇土地的同时,同川公司的机械还在长子、屯留、潞城等地跨区作业,日收益2万元。
“春种、秋收是最忙的时候,人难找、工价高、效率低,自从土地托管后,同川公司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耕作,我们农民真的很省心,站在地头上看着就行。”下清河村支部书记张效云说,从去年来,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从所未有的轻松,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加入到同川公司,坐享规模化经营的“红利”。
土地托出“第一桶金”,故县镇尝到了市场化经营的甜头,今年该镇扩大托管面积,按照每亩30元盈利计算,2023年全镇各村集体经济在农资销售方面将盈利70万元。
多元化拓展 一个品牌“统筹”
“抱团发展”,能集中力量办成大事;“多元发展”,是壮大实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全县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下清河村有着深厚的设施蔬菜种植经验,其质量享誉华北。去年中秋节,同川公司统筹镇内农产品,借助下清河设施蔬菜的名气,将镇内各类特色农产品打包装箱送往省城,获利13万元。
同川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农耕”、“农产”、“农旅”三大服务板块,在农耕方面实施土地托管,在农产、农旅方面,通过注册“同川人家”商标,统一品牌,一体化运营全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在农产方面,主要依托全镇千亩设施蔬菜、万亩杂粮、生态养殖等产业,统一“同川人家”品牌,统一包装运营,为全镇特色农产品插上了通向市场的翅膀,再由到村任职大学生组建团队网上直播销售,让故县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消费者餐桌。在农旅方面,启动实施环月龄湖旅游开发项目,投资150万元,购买垂钓船10艘,打造同川人家水上民宿。
听说沁县有了水上民宿,这让家在长治的贾先生十分兴奋,爱好钓鱼的他在“五一”假期前便致电了预约,却被告知这里的客房五一七天都已经预订一空。在同川公司市场化运作下,水上民宿深受钓鱼爱好者追捧。客流最多时,每天可营收3000元。
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造血”,变“单一模式”为“多元发展”,故县镇在共建共享共富的村域发展道路上,已然先行一步。同时在同川公司的带动影响下,全镇各村加大探索实践力度,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以设施蔬菜为主导产业的下清河村,村集体建设了育苗棚、田头市场,承接了蔬菜产业的前后端,既富了集体,也富了百姓。东仁村2021年换届引回的在外返乡人才张秀芳,带头创办粉条厂,自主经营带富集体经济。后河村脱贫期间建设了29座春秋大棚,支部书记亲自经营,村集体年收入36万元。
可以说,同川公司不仅引领带动故县镇27个村集体经济实现打突破,更是带给了当地群众讲不完的增收故事。